在煤化工产业链中,气化炉是将固态煤炭转化为气态合成气(主要成分为CO、H₂)的核心设备,其技术性能直接决定了煤炭转化效率、原料适应性及环保水平。目前,工业化应用的气化炉主要分为固定床、流化床和气流床三大类,各类炉型在结构、原理及应用场景上差异显著。本文将按炉型分类,详细解析其技术特性、市场应用及发展方向。
1、结构特点
固定床气化炉为立式圆筒结构,煤料从顶部加入,与从底部通入的气化剂(空气/氧气+蒸汽)逆流接触。炉内自上而下分为干燥层(脱除煤中水分)、干馏层(析出挥发分)、气化层(发生氧化与还原反应)和灰渣层(保护炉篦)。典型炉型如Lurgi炉和BGL炉:
- Lurgi炉:炉体设水夹套回收热量副产蒸汽,底部为旋转炉篦排渣,操作压力2.5-3.0MPa;
- BGL炉:底部增设高温熔渣区(1600-1700℃),灰渣以液态形式排出,取消传统炉篦。
2、工作原理
煤块在重力作用下缓慢下移,与上升的气化剂逆向反应:在氧化层,煤与氧气反应生成CO₂并释放热量(2C+O₂=2CO+热量);在还原层,CO₂与碳反应生成CO(C+CO₂=2CO),蒸汽与碳反应生成CO和H₂(C+H₂O=CO+H₂),最终生成含甲烷较高的合成气(CH₄含量10%-20%)。
3、使用工况
原料要求:需块煤(5-50mm),灰熔点较高(≥1200℃),适合烟煤、无烟煤;
操作条件:压力0.1-3.0MPa,温度800-1000℃(Lurgi炉)或1400-1700℃(BGL炉);
典型应用:煤制城市煤气(高甲烷需求)、煤制天然气(SNG)、小型合成氨项目。
4、优缺点
优点:技术成熟,投资低;合成气甲烷含量高,适合民用燃气;可回收焦油、酚类等副产品。
缺点:原料局限于块煤,粉煤利用率低;焦油和废水处理复杂,环保成本高;Lurgi炉碳转化率较低(约85%)。
5、占有率:
固定床气化炉在我国早期煤化工项目中应用广泛,但因原料适应性差和环保问题,目前市场份额已降至10%以下,主要集中在小型煤制气及传统化工企业。
1、结构特点
流化床气化炉为立式圆筒,底部设布风板,炉内填充煤颗粒(0-10mm)。核心结构包括气化室、旋风分离器和返料器(循环流化床):
Winkler炉:常压操作,炉体下部为沸腾层,上部为自由空间,干灰从底部排出;
循环流化床(CFB):配备高效旋风分离器,将未反应的碳颗粒送回炉内循环反应,提高碳转化率。
2、工作原理
气化剂以较高流速(1-3m/s)穿过煤颗粒床层,使煤粒呈流化状态(类似“沸腾”),气固接触充分。反应温度800-950℃,煤在流化过程中完成干燥、热解和气化,生成的合成气经分离器分离出固体颗粒后导出。
3、使用工况
原料要求:适合褐煤、次烟煤等低变质煤,可处理粉煤、高灰煤(灰分≤30%),无需块煤;
操作条件:压力0.1-2.0MPa,温度800-950℃,需控制气速避免颗粒带出过量;
典型应用:生物质气化、垃圾能源化、中小型合成氨及甲醇项目。
4、优缺点
优点:原料适应性广,可利用粉煤和劣质煤;碳转化率较高(CFB炉≥90%);操作温度低,结渣风险小。
缺点:合成气中甲烷含量低(≤3%),需调整成分方可用于化工合成;循环系统易磨损,维护成本高;Winkler炉常压操作,效率较低。
5、占有率
流化床气化炉在我国煤化工市场占比约15%,其中循环流化床技术因效率优势逐渐替代传统Winkler炉,主要应用于中小型项目及生物质协同气化领域。
气流床气化炉是当前大型煤化工项目的主流选择,按进料方式分为水煤浆气化炉和干粉煤气化炉两类。
1、结构特点
水煤浆气化炉(如Texaco/GE炉):直立圆筒,顶部设单烧嘴,下部为激冷室(或辐射废热锅炉),水煤浆(浓度60%-70%)与氧气从烧嘴喷入;
干粉煤气化炉(如Shell炉、航天炉):多烧嘴对置(Shell炉)或单烧嘴(航天炉),炉膛采用水冷壁结构(无耐火砖),煤粉与氧气在高温下并流反应,底部设激冷室或废热锅炉。
2、工作原理
煤粉(或水煤浆)与纯氧在高温(1300-1600℃)下并流进入炉膛,瞬间完成气化反应(碳与氧气、蒸汽反应生成CO和H₂),灰渣以熔融态排出。合成气经冷却净化后,有效气(CO+H₂)含量达85%-90%。
3、使用工况
原料要求:水煤浆炉需煤成浆性好(如高挥发分烟煤);干粉炉对煤种适应性更广(可处理无烟煤、石油焦);
操作条件:压力4.0-6.5MPa,温度1300-1600℃,需配套高效煤粉制备(干粉炉)或制浆系统(水煤浆炉);
典型应用:大型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项目(单炉日处理煤量≥1000吨)。
4、优缺点
优点:碳转化率高(≥98%),热效率高(冷煤气效率75%-85%);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灰渣熔融玻璃化,易资源化利用。
缺点:水煤浆炉因水分蒸发耗能,效率略低于干粉炉;干粉炉进料系统复杂,投资较高(比水煤浆炉高10%-15%)。
5、占有率
气流床气化炉占据我国煤化工市场主导地位,占比约75%。其中水煤浆气化炉(如GE炉、多元料浆炉)在早期项目中应用广泛,而干粉气化炉(如航天炉、SE-东方炉)因效率优势,在新建项目中占比逐年提升。
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气化炉技术不断突破,代表性技术包括:
航天炉(HT-L炉)
主要技术路线:干煤粉作原料,采用激冷流程,主要特点是技术先进,具有的热效率(可达95%) ,碳转化率高(可达99%);气化炉为水冷壁结构结构,气化温度能到1500-1700℃;对煤种要求低,可实现原料本地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费用低;关键设备全部国产化,投资少。
· 采用水冷壁无耐火砖结构,连续运行周期超8000小时,维护成本降低30%;
· 单炉日处理煤量提升至3000吨,适应大型化项目;
· 对高灰熔点煤适应性增强(可加助熔剂),国产化率超95%。
SE-东方炉
SE-东方炉煤气化技术采用干煤粉进料,单喷嘴顶置、膜式水冷壁、纯氧十水蒸汽气流床气化,液态排渣,激冷流程,粗合成气水激冷喷淋床与鼓泡床复合床式高效洗涤冷却,合成气分级净化采用“混合器+旋风分离器+水洗塔”组合技术。核心技术为单喷嘴水冷壁气化炉。
· 集成粉煤水冷壁与水煤浆激冷技术,有效气含量达90%以上;
· 烧嘴寿命延长至10000小时,运行稳定性显著提升。
晋华炉
晋华炉采用水煤浆进料,水煤浆经高压煤浆泵加压后与氧气通过工艺烧嘴进入水冷壁气化炉,煤浆、氧气在气化室内完成气化反应,生成以CO和H2为主的粗合成气。粗合成气和熔渣出气化室后一起进入辐射废锅进行热量回收并产生高温高压饱和蒸汽,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热效率。
· 水煤浆与干粉联合进料,兼顾原料适应性与效率,氧耗降低5%-8%。
这些新型炉型的共同优势在于:提升原料适应性(可处理“三高”煤)、延长运行周期、降低能耗(冷煤气效率提升至85%以上),且核心设备国产化打破国外垄断。
1、大型化与高效化
单炉日处理煤量向5000吨级突破,通过优化炉膛结构和烧嘴设计,进一步提升碳转化率(≥99%)和热效率。
2. 宽原料适应性
开发可处理劣质煤(灰分≥40%)、煤矸石、生物质及固废的气化技术,推动资源综合利用。
3. 低碳化与环保升级
耦合碳捕集(CCUS)技术,降低合成气中CO₂排放;实现灰渣高值化利用(如制备建材、提取稀有金属),废水零排放。
4. 智能化与数字化
应用AI算法与在线监测系统(如激光测温、红外成像),实现炉内反应实时调控,降低操作风险。
5. 氢能协同
探索与绿氢技术结合,通过气化-甲烷化耦合生产绿氢,助力煤化工低碳转型。
气化炉技术的发展始终围绕“高效、环保、宽适应性”目标,从早期固定床到如今主流的气流床,再到新型自主化炉型,我国已形成多层次技术体系。未来,随着低碳要求升级和智能化技术渗透,气化炉将向大型化、低碳化、智能化方向迈进,为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