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成因分析
1. 介质特性恶劣
黑水含固量高(可达4%),且固体颗粒硬度大,流速高,形成强烈冲刷磨损;
含有H₂S、Cl⁻等腐蚀性介质,造成酸性腐蚀,削弱材料强度;
闪蒸过程中伴随气蚀现象,气泡破裂产生局部高压冲击,进一步加剧材料剥落
2. 工况条件苛刻
3. 结构设计不合理(传统角阀)
流道存在急转弯或死角,易形成涡流和局部高速区;
阀芯与阀座间隙小,固体颗粒易卡塞,造成偏磨;
单级降压设计导致压差集中,闪蒸和气蚀集中发生
4. 材料耐磨性不足
二、典型失效表现
| 失效部位 | 表现形式 | 原因 |
|---|
| 阀芯/阀座 | 表面麻点、凹坑、深沟,密封失效 | 气蚀+冲刷联合作用 |
| 筒体/下游法兰 | 穿孔、减薄、泄漏 | 高速射流冲刷 |
| 阀杆 | 断裂、卡涩 | 振动+腐蚀疲劳 |
| 筒体底部 | 冲击磨损、焊缝开裂 | 闪蒸冲击+颗粒撞击 |
三、解决方向与优化建议(简要)
详细技术方案将在后续回复中展开,以下为方向性建议:
结构优化:采用多级降压角阀,分散压差,降低闪蒸强度;
材料升级:阀芯/阀座采用整体烧结碳化钨,筒体采用304或双相钢+衬板;
工艺调控:控制黑水含固量,稳定系统压力,减少波动;
加装缓冲装置:延长筒体、设置防冲板,降低射流冲击;
定期检测与维护:测厚、探伤、动态监测,预防性更换。